学术文章 当前位置:首页 > 文学天地 > 学术文章 >

杨博丨《远去的青蒲》朗读:一澜

时间:2017-07-04 20:33:24


  一澜,原名赵玉玲,河北沧州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主持人,一级播音员,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,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认证朗诵培训教师。

  长满青蒲的坑塘距运河东堤不远。这里原来住着几户人家,青砖灰瓦的房屋坐落于高坡之上。夏日的傍晚,站在门前老桑树下向西眺望,可见河堤几棵古槐挺拔着身子,硕大的树头被夕阳染成了墨绿色。

  由陡坡往南走不远,坑塘深处生长着茂密的芦苇;而在水浅的地方,几簇碧绿的青蒲隐在苇丛空隙中,细长的蒲叶轻柔地摆动,新长出的蒲棒呈浅黄色,毛茸茸晃着人的眼睛。

  青蒲下有鱼。经常看见坑塘泛起涟漪,水面的浮萍被白鲢或小鲫鱼啄食,时聚时散。岸边一蓬蓬水蒺藜旁,隔不远,就能看见逮鱼虾的网笼浮漂浸在水中——网笼颇像一只长形灯笼,多用细尼龙网缝织而成。住在坑塘边的人家,头天晚上将网笼沉进坑底,转天早起用竹竿挑起来,就有些小鱼虾在网笼里蹦了。这种网笼坑塘边几乎家家都有,每天都能逮不少的小鱼小虾。

  很少有谁注意苇丛中的青蒲。它悄无声息地生长着,不知何时,竟然长得和芦苇一般高了。青蒲梗长着的浅黄色蒲棒,很快被小孩子们发现了,藏不住了!这种新抽头的蒲棒吃起来嫩且爽口,略微带一丝甜味,当然不会被孩子们遗忘。而用晾干的青蒲叶子编草鞋,我是很小时就知道的。记得十岁之前,我过冬穿的草鞋,都是从坑塘南头一户秦姓人家买的。这种青蒲叶子编的草鞋虽又厚又笨,穿着却很暖和,小时候就从没有冻伤过脚。

  秦家女人有编草鞋的手艺。从秋天到天冷之前,常见秦大娘用细麻绳将晾干的青蒲叶子捆成捆,悬挂在屋檐下阴凉处。有时也会看见秦大娘坐在门口老桑树下,用木制的鞋楦编草鞋。秦大娘编草鞋的神情很专注,一整天编两三双草鞋,活儿做得格外仔细。没有谁比秦大娘编得草鞋更结实、耐穿了。秦大娘编好草鞋从不去街上卖,周围邻居要买草鞋的,尽可以找到秦大娘家里来。我和大妹妹穿的草鞋,每次都是母亲领去秦大娘家买。秦家收拾得干净、利索,是个过日子的人家。秦大娘生了四个女儿,逢到过年,秦家女儿都穿了新衣裳。秦大娘总是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。很少见到秦家的女儿来坑塘边玩(这家人也从不在坑塘里下网笼逮鱼逮虾)。放暑假了,秦家几个女孩子就坐在老桑树下挺安静地写作业。老屋两只坐窝的燕子,每天衔了虫子往返穿梭,编织出了一幅温馨而又令人难忘的景致。

  印象深刻的,是秦家三女儿大莲子。大莲子生得浓眉大眼,有些像男孩子的性格,眉宇间带着一股英气。她有时候会偷偷下坑塘游泳,一个“猛子”能扎出好远。大莲子还做的一件事情,就是护着坑塘里的青蒲,不让别的孩子采青蒲叶子,糟践刚生出来的嫩蒲棒!好像一坑塘的青蒲都是她家的——因此也常常和我们发生争执,每次都是我们被大莲子从青蒲丛中驱赶出来……

  这满坑塘的青蒲,滋润着秦大娘一家人的生活。

  那时的日子让人感觉过得很慢,很有些滋味!年年青蒲长得一人多高了,被秦大娘割了编织草鞋,卖给坑塘旁的邻居家,换些油盐酱醋贴补家用;老屋的燕子每年自南方飞来北方,天冷时又从北方飞去南方。时光荏苒,秦大娘的几个女儿也渐渐长大了。

  多少年过去了,沧州的许多坑塘早已变成宽阔的街道、公园,城里城外很少再见到青蒲的影子。一天,我在荷花池边偶然过往,见路旁有一卖小孩“老虎头”布鞋的摊子,辨认出是秦大娘坐在摊位前,旁边站着大莲子。秦大娘仍不显老,头发虽已灰白,却依旧精精神神清清爽爽的,算来她已60多岁的年纪。倒是大莲子变化不小,穿着碎花筒裙,盘了头,已没有了当年那股子英气,显得挺有女人味。物去人非——秦大娘显然已认不出我了;而大莲子看见我稍一愣神儿,就赶紧扭过脸去了。

  不知道秦大娘一家搬到哪里住了。四个女儿嫁了怎样的人家?只知道秦大娘已不卖青蒲编的草鞋,而改卖小孩子穿的老虎头鞋了。可眼下会做这种手工活的老人已经不多了,谁知道秦大娘的布鞋摊还能摆多久呢?

 


友情链接: 河北文艺网
主办单位: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